自贸网|自由贸易网
 
 
发布信息当前位置: 首页 » 供应 » 精细化学品 » 吸附剂 »

三禾水处理环保材料公司活性炭厂家用过的活性炭如何再生

点击图片查看原图
品牌: 三禾
单价: 面议
起订: 1 吨
供货总量: 1000000 吨
发货期限: 自买家付款之日起 3 天内发货
所在地: 河南 郑州市
有效期至: 长期有效
最后更新: 2018-03-28 16:06
浏览次数: 327
询价
公司基本资料信息
 
 
产品详细说明
 三禾环保
用过的活性炭如何再生:
再生是活性炭应用后的延伸工序,再生的方式随应用的具体情况而不同:有的边应用边再生,即边吸附边解吸;有的多次应用,合并再生;有的分散应用,集中再生。
再生方法可分为两大类:
(1)加热再生
a、 热空气再生-----以空气为脱附载体。
b、 水蒸气再生-----低沸点溶剂用一般蒸汽,高沸点溶剂用过热蒸汽。
加热再生是常用的方法,过程如下:
干燥----加热到100~150摄氏度蒸发活性炭中的水分和一部分低沸点有机物;
碳化-加热到300~700摄氏度,挥发或分解一些有机物,有部分有机物碳化留在活性炭中。
活化---加热到700摄氏度以上,使留在活性炭中的碳和活化气体反应,逸出所生成的气态产物,重新造孔。
冷却---活化后急冷以防氧化。
(2)无热再生
(3)移动床再生
(4)流化床再生
(5)加热再生
(6)生物再生
(7)催化废炭再生
(8)微波再生
(9)超生再生
(10)化学法再生
(11)用表面活化剂再生
(12)废水处理炭再生 
项目 测试数据 项目 测试数据
粒径 0.4-3mm 真比重 2-2.2g/cm3
苯粉吸附率 ≥450mg/g 堆比重 0.35-0.55g/cm3
强度 ≥80-95% 总孔容积 0.7-1cm3/g
碘值 700-1100mg/g 比表面积 590-1500m2/g
亚甲兰值 100-150mg/g PH值 7-8
半脱氯值 ≤5cm 灰份 ≤8-12%
简单区分它们的几个方法
1、椰壳活性炭属于果壳活性炭类别,其主要特点是密度小、手感轻,拿在手里的重量明显比煤质活性炭轻。相同重量的活性炭,椰壳活性炭体积一般大于煤质活性炭。
2、椰壳活性炭形状一般为破碎颗粒状、片状,而成型活性炭,如柱状、球状活性炭,多为煤质炭。
3、因椰壳活性炭密度小,手感轻,因此可以将活性炭放到水里,煤质炭一般沉底较快,而椰壳活性炭浮在水中的时间更长,随着活性炭吸附水分子达到饱和,加重自身重量才会逐步全部沉入水底,当活性炭全部沉底后,会看见每颗活性炭外面都包裹着一个小气泡,晶莹缇透,非常有趣。
4、椰壳活性炭为小分子孔隙结构,将活性炭放到水里,其吸附水分子时所排空气会产生许多非常细小的水泡(肉眼刚好能看见),密密麻麻的不停浮向水面。而煤质活性炭一般为大分子孔隙结构,所产生的气泡相也对较大。
活性炭是利用优质果壳 椰壳核桃壳、果壳木炭或各种果壳等作为原料,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经过特殊工艺加工的,具有发达孔隙结构和比表面积 的一种碳制品,由于活性炭这种特殊的空隙结构,使得它具有极强的吸附能力,因此被广泛用于空气净化、防毒防护、水处理、溶剂脱色等工业及民用领域。近年来,随着人们对活性炭的逐步认识,活性炭市场也飞速发展,但在发展的同时,各种质量低劣的活性炭产品也趁虚而入,严重影响了活性炭市场的正常发展,给消费 者造成不良的后果。为了让消费者能够选择到放心的产品,这里就如何选择优质活性炭做一个简要的说明。
活性炭虽然在外型和用途方面可以有许多品种,但活性炭有一个共同的特性,那就是“吸附性”。活性炭产生吸附性的原因就是因为它有发达的孔隙结构,就象我们所见到的海绵一样,在同等重量的条件 下,海绵比其他物体能吸收更多的水,原因也是因为它具有发达的孔隙结构。但活性炭的这种孔隙结构是肉眼无法看见的,因为他们只有1×10-12mm—10 -5mm之间,比一个分子大不了多少。活性炭孔隙发达的程度是难以想象的,若取1克活性炭,将里面所有的孔壁都展开成一个平面,这个面积将达到1000平 方米(既比表面积为1000g/m2)!影响活性炭吸附性的主要因素就取决于内部孔隙结构的发达程度。
在生产过程中,提高活性炭吸附性能 的唯一办法就是控制生产工艺,使单位体积内尽可能多地增加活性炭的孔隙结构。因此吸附性越高的活性炭由于含有大量的孔隙,使得其本身的密度变得越来越小, 这就是为什么吸附性越好的活性炭手感越轻的原因(前提是使用同一种原料生产,没有浸过水或吸附过其他物质)。同时随着吸附性的提高活性炭的生产成本也就越 高,而且是呈几何级数增长,这就是市场上有用低吸附活性炭冒充高吸附活性炭销售的动机。
了解了以上几点,我们就不难判断出活性炭性能的好坏了。吸附值越高活性炭性能就越好。
0条 [查看全部]  相关评论
 
更多»本企业其它产品

[ 供应搜索 ]  [ 加入收藏 ]  [ 告诉好友 ]  [ 打印本文 ]  [ 违规举报 ]  [ 关闭窗口 ]